
黄酒的振兴号在今年吹得格外响。
11月14日,绍兴市政府在官方发布了《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黄酒产业发展振兴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为黄酒产业规划了一张短期蓝图:2027年基本实现全市黄酒产业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50%。
中国黄酒看绍兴。作为黄酒的代表性产区,绍兴截至到今年3月拥有黄酒生产销售企业50家,中国酒业协会给出的2022年全国黄酒生产企业数据为90家,绍兴占55%,2022年绍兴黄酒销售收入超过50亿,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除了规模居首,绍兴黄酒企业也在创新上动作频频。古越龙山建设黄酒数字化工厂、推行“越酒行天下”、开发全球首款糯米威士忌;会稽山推出低度酒、升级高端线、拓展新销路。
在黄酒振兴的路上,绍兴政府与当地代表性企业在打头阵,从绍兴黄酒产业吹响振兴号的一面,我们或许能窥见整个中国黄酒产业的未来之路。
沉寂之下的自我革命
三家黄酒上市公司最新的业绩报表或许能反映整个黄酒行业今年的发展态势。今年前三季度,古越龙山、会稽山的营收分别为11.6亿元与9.35亿元,同比增长3.43%与2.11%;净利分别为1.33亿元与1.03亿元,同比增长2.11%与3.85%。在白酒行业依旧稳定增长、啤酒行业净利破新高的酒业大背景下,黄酒上市公司最高1/10的净利润率显得量小力微。
然而,黄酒作为中国最古老且最具酿造历史的酒种之一,早期也曾在中国酒业历史上拥有过属于它的高光。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回忆,1952年,黄酒产量大概有50万吨,彼时白酒产量仅10万吨。
此后的80年,在白酒快速兴起并占据主流、啤酒势力蒸蒸日上的中国酒业发展历程中,黄酒却走出了一条相反的下沉曲线。
黄酒产业亟待振兴,这不仅是置身于内的黄酒企业需要协力推动的,也是当地政府重点关注的变革项目。变革的重心,或能从绍兴市政府近日发布的《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黄酒产业发展振兴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中找到方向。
产业整合、优化资源成为《意见》给出的第一板斧。《意见》指出,推动黄酒企业兼并重组、黄酒产业集聚集群。黄酒企业虽整体生产企业规模不大,但除头部的酒企外,大多数均为小作坊生产,生产模式基本以传统手工辅局部机械化操作为主,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改。企业的兼并整合便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集中资源推动产业变革,也能改变当下相对分散的行业格局。
《意见》的第二板斧给到了黄酒内部的营销链路。《意见》指出,支持组建专门的销售公司,建立与资本深度捆绑的厂商一体化长效协同发展独立运作模式。给予销售层面更大的自主权,激发经销商动力;同步建议黄酒集团实行员工持股或中长期股权激励改革,激发员工活力。
不难看出,这是在当地政策指引下黄酒企业的内部“动刀”。在黄酒被讨论的诸多困境中,内部之困是首要矛盾,也是驱动外部改造的根本因素。
绍兴市作为政府方站在当地产业角度,无论是2021年提出以立法形式对黄酒产业实行保护,亦是如今对于黄酒产业的内部体系提出针对性改革建议,都可见绍兴市政府对于振兴黄酒产业的意志与决心,这将成为黄酒企业自我变革下的底气。
外困之下蕴藏生机
黄酒的外部困境也很明晰。
黄酒在市场上很难走出江浙沪,被视为地域困境;主力产品集中在单瓶/每斤30元以下的价格带,被视为产品价值困境;消费人群的年龄层偏大,被视为用户困境。这是外界对黄酒产业的认知,也是黄酒企业们的共识。
于是,“年轻化、高端化、走出去”成为公认的黄酒突围三部曲。以古越龙山、会稽山、金枫酒业为代表的黄酒企业也没少在这三方面下功夫。
年轻化上,他们与奶茶、咖啡、冰激凌等动销率高频的快消品联名跨界,比如会稽山+古茗、古越龙山+梅见。在白酒跨界联名最火的品类里,黄酒均做了尝试。甚至不满足于跨界,亲自下场开酒馆、研发适合年轻群体饮用的潮饮:古越龙山推青梅酒、桂花酒、果酒,会稽山推起泡米酒、桂花米露等个性黄酒,金枫酒业推桂圆、黑枣系列风味产品……都是他们在突破既有消费圈层上所作的努力。
高端化上,他们大刀阔斧改革产品体系与价格体系。古越龙山推出的国酿1959系列高端线,单瓶售价1000元;会稽山打造的高端线“兰亭”系列,定价也在1500元以上;金枫酒业升级旗下核心品牌“石库门”,经典20系列单瓶售价在300元以上,包括塔牌、女儿红等黄酒企业均做了不同程度的高端化产品线探索。
走出去上,他们提升经销渠道与品鉴网络的全国覆盖密度。古越龙山将体验馆开进南宁、珠海、太原等城市,甚至推出“越酒行天下”,将战略单品带到日韩,走向出海探索;会稽山深度营销与直营模式,重视抖、淘、京等线上渠道。
在黄酒走下坡路的这几年,黄酒企业在产品、渠道、定价及受众的调整上一定程度上是在与自己革命,尽管目前的变革从直观的业绩指标来看成效不显著,但无法否认其变革方向的正确性。
乐观来看,黄酒虽囿于困境但也并非英雄迟暮。
整个黄酒产业营收、净利与企业数量虽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比下降,但来看近两年黄酒上市公司的业绩报,古越龙山与会稽山在营收与净利上均属于微增态势,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黄酒也在向头部名优酒企聚集,集中化程度提高,产业优化效应开始显现。
头部酒企古越龙山与会稽山的净利润率几乎维持在1/10左右,与白酒、啤酒上市公司部分腰部企业的净利润率相当,品类头部企业盈利稳定、模式成熟,对黄酒而言也是一束曙光。
当下全国酒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这也将成为黄酒的机遇期,若黄酒在产业优化、产品创新、市场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或将借力产业调整期实现突围。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曾说:“产业发展重心在于求变”。黄酒当下的自我革命就是在走求变的上坡路,成效还需拉长周期来看,毕竟这是一道很长的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