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酒桌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历史几乎与人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汉字成熟之前,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很多典籍中都有关于酒和饮酒文化的记载,酒文化深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影响深远。《诗经》中有20多处提到酒,酒被赋予了礼仪、社交、休闲等含义,体现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伦关系。
还有很多典籍专门讲酒,如西周的《酒诰》,西汉的《酒赋》《酒箴》,东晋的《酒诫》和初唐的《酒经》《酒谱》等等。可见,酒很早就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其实,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酒桌文化与饮食文化并没有关系。早期中国酒桌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与祭祀、庆典等礼仪结合紧密,是属于皇家与当权者的上层文化。酒的稀缺性与神秘性,为各种仪式做点缀,用庄严与宏达的场面诠释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在集权的君主政体下,权力高度集中,得到权力的一方极为恐惧失去权力,于是便编制了各种礼仪,举办各种活动,以便维护自己地位的正统与神圣。
扩展资料
中国的劝酒文化
与中国酒桌文化一样久远的是劝酒文化。中国古代的餐饮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所以延宕的时间较长。唐代的宴会一般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黄昏,算来不下七八个小时。清朝时期,很多公家买单的宴会甚至持续三五天,这些既是社交活动,也是政治活动。
贯穿宴饮活动的,除了丝竹歌舞外,就是酒。中国早期的劝酒风气源自各种持续时间很长的宴会。一顿饭吃这么长时间,话题必然枯竭,干喝也无趣,于是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劝酒技巧。
严格地说,劝酒源于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俗。敬酒是有社会等级区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等。敬酒首先是下对上的互动,相对没有强制性。但,上对下的互动,可称作回敬,也可以是主动敬,就有了极大的强制性。
最早的劝酒多来自上对下的敬酒。尤其是从家过渡到国,这种伦理慢慢变成了政治强制力。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政治语境下的强制性劝酒案例,有些妙趣横生,但也有很多案例异常残忍,让人毛骨悚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酒桌文化